今天參加了竹圍工作室舉辦的絹印工作坊
第一次到竹圍工作室,跟想像中的不太一樣,但雨中有種特別的靜謐感。
由於這次工作坊希望可以以樹梅坑溪作為主題,因此上午老師介紹完絹印的一些基本觀念之後,下午我們便出發前往走溪。
關於樹梅坑溪的一系列活動,是竹圍工作室長期關注並推動的環境藝術計畫。
經過解說人員說明樹梅坑溪的由來跟近況之後,我們在雨中前往走溪。
走溪的路徑是從竹圍工作室抵達樹梅坑溪,再由小溪與淡水河的匯流處一路往上走到中上游處。
溪水一路的變化,真的令Yuchen非常吃驚。
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居住的城市,一直以來我們漠視的事實,這些想法在腦中揮之不去。
以下便是走溪的路徑記錄:
靠近河口處,緊鄰溪畔建的三合院。
在小雨中前進的學員們
靠近河口的一個溪流轉彎處,由於流速改變,許多溪流裡的東西會在這裡沈積,有股不是太好聞的味道。
解說員說因為下雨把味道沖淡了些,不然平常走到這裡味道都很濃。
與淡水河的匯流處
往上走進入市區,溪流的自然樣貌消失了,三面水泥重新形塑了溪流的樣貌,小溪變成了像水溝一樣的地方。
前面的淺褐色水流是市場的廢水,直接排入溪中(其實居民應該是覺得是水溝吧根本)。
據說由於市場的廢水會有食物殘渣,三面水泥的溪道又不利生物生長,所以鳥類會乾脆停在角落處撿殘渣食用。
你沒看錯,這也是小溪,只是被完全地蓋住了,溪床成為人行步道,消失在住宅區中。
即便經過溝通,附近居民也不願意讓小溪重見天日,原因是因為溪流會發臭,加上該地區已經成為居民利用的空間。
但小溪越不接觸空氣跟日光、上流的排放不改善,它當然會發臭。
繞過住宅區,溪道重現。
看得見溪道在市區中仍是採取水泥工法,而旁邊的居家排水直接排入溪中。
終於脫離市區,來到旁邊都是小農地的區塊。這裡的溪水還是有些垃圾、福壽螺。但相較於下游狀況好很多。
沿溪生長的蘆葦。
遠方冒煙的是養豬戶焚燒豬糞的煙,據說焚燒完或沒有焚燒的豬糞也會排入溪中,所以這一段的溪水仍有一股臭味。
好不容易重見天日,又因為擴增路面空間要被蓋起來了。
污染指標 紅蟲(據說是一種蚊子的幼蟲)
溪兩旁的養豬戶
為了擴增道路跟停車空間,樹梅坑溪又被蓋住,這裡則是若發生淤積,可以掀蓋清理的地方。
在往上走,階梯式的生態工法是否有用,在解說員跟老師之間引起了一段討論。
原本可以走下去親近溪水的階梯,因為附近取水灌溉的水管而變成這樣。
越往上走,小溪漸漸呈現比較自然的狀態。
這一段不再用水泥階梯式的工法,而改用大石頭減緩河水沖刷。
這不是比較像小時候可以玩的小溪嗎?
社區也定期進行溪流清理工程。
中上游本來還是維持著野溪的狀態,但據說這一帶的小農因為耕作擔心土石崩塌,去年政府將兩旁又以石頭砌起。
一旁的大樹也被砍伐改種為香蕉樹。
從捷運站走過來也不過2.3公里,一條溪流的變化如此之大。
最後一站,妙覺寺,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息,好心的大哥讓我們看寺廟種植的樹梅,並分享給我們食用。
酸酸甜甜的樹梅,曾是樹梅坑溪名字的由來,因為當時兩旁生滿了野生的台灣原生種樹梅。
但是現在原生種樹梅已經所剩不多,社區里長跟廟方只能從外地購買楊梅重新種植。
一趟走溪之旅,看見了許多哀傷和無奈。
在城市裡的溪流,就像神隱少女裡的琥珀川,難逃被遮蓋、掩埋的命運。
而河神們為何需要在湯屋裡洗澡,這一趟走溪完全能感同身受。
不知不覺我們捨棄了自然,將那些黑暗的角落遮蓋或是丟到我們看不見得地方。
但是就像被蓋住的河流,其實不會消失,污染也不會因為看不到就不存在。
反而會因為我們的視而不見而更加糟糕。
謝謝竹圍工作室,讓我們有機會看見真相與現實。
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創作,能夠為樹梅坑溪盡一份力。
延伸閱讀:
不可見 / 可見:探討《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》之力量
http://www.itpark.com.tw/people/essays_data/743/1632
竹圍工作室
http://bambooculture.com/2015/front
留言列表